台南市水交社重劃區的明清古墓群,市府文化觀光處認定「無遺址價值」,委由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盧泰康進行先期處理,引發台南市文史界議論紛紛,甚至有考古學者認為,該處明顯已經是「遺址」,文觀處做法粗糙,行政程序明顯有瑕疪,對此文觀處長許耿修坦承程序上確有不周延之處,會儘速召開會議討論。
台南市水交社重劃區的明清古墓群,市府文化觀光處認定「無遺址價值」,委由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盧泰康進行先期處理,引發台南市文史界議論紛紛,甚至有考古學者認為,該處明顯已經是「遺址」,文觀處做法粗糙,行政程序明顯有瑕疪,對此文觀處長許耿修坦承程序上確有不周延之處,會儘速召開會議討論。
施工中的台南市南區水交社重劃區,最近陸續挖出六十多座古墓,並有陶碗、名家陶壼、吳三桂制錢等陪葬品出土。經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李光悌指揮考古團隊進駐開挖後,推斷應是全台規模最大的明末清初古墓群,正進行相關的緊急搶救措施。
不過,台南市政府有意以移地保存的方式處理,以便繼續開發重劃區,替市庫挹注財源。不少民間文史工作者卻認為,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定,應現地保存。市府與民間文史人士的看法分歧。
台南市政府辦理水交社眷村重劃開發案,意外發現一處明末清初古墓群,已出土的六十餘座古墓中有著清康熙三藩之亂時期的銅錢,堪稱為台灣出土年代最久、最具規模的漢人古墓群。
不過,台南市府處理古墓群的作法備受外界爭議,因為元月初就已經發現,卻直到昨天曝光後,才被對外說明;且據觀察,由於市府只要求部分停工,南側另一處古墓群已遭破壞。而市府雖然委託南藝大進行文物搶救,卻要求考古團隊改採吊走墓槨「移地保存」的方式搶救。台南市文化觀光處長許耿修解釋,已在第一時間要求停工,並會同遺址古物審議小組委員現勘,認為沒有列為遺址的價值,才決定移地保存,並委託南藝大考古團隊盧泰康、李匡悌等學者進行搶救發掘。盧泰康表示,文化保存與開發原本就充滿了矛盾,他也很無奈,但都市發展總是要進行,文化處是很用心,但是否全面開挖或就地保存,這要看主政者的智慧而定,他只能就現有部分進行搶救。
許耿修說明,古墓群的面積約半公頃,墓葬墓槨朝向大體一致,規模大小不等,但墓葬結構施作模式幾乎都是三合土澆漿外槨墓,屬明、清時期典型葬法,部分墓槨保存完整,非常少見。尤其這種葬法只見於台灣及金、廈等地,中國部分均已毀壞,水交社的古墓群更顯可貴。出土文物部分,有名家逸公落款的陶壺、宜興紫砂壺、罕見明代風格髮冠、各類簪環、戒指飾品等;還有罕見的清初吳三桂發行的錢幣、及各時期銅錢及墓碑等。
台南市水交社重劃區挖掘出全台最大明清時期的墓葬群,由於重劃工程進行中,市府打算把挖出的文化移到他處保存,引起在地文史工作者的質疑。
水交社重劃區古墓挖掘工作,已挖獲六十多座古墓,年代最早可遠溯至明鄭時期,規模之大,可能是台灣發現最大的明清古墓群。民眾質疑,現場將墓槨吊離做法不專業;市府文化觀光處強調,此處古墓群非「遺址」,將墓「移地保存」以利進一步的研究、調查,是考古的專業,並無不妥。
市府進行水交社重劃區工程在元月發現古墓後,文觀處立刻邀台南市遺址古物小組前往會勘,之後委由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的藝術史與考古團隊在現場協助做古墓及出土物的清理及記錄工作,兩個多月來除已挖獲六十多座古墓外,還有不少的古錢、瓷器、銅器等文物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