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中的台南市南區水交社重劃區,最近陸續挖出六十多座古墓,並有陶碗、名家陶壼、吳三桂制錢等陪葬品出土。經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李光悌指揮考古團隊進駐開挖後,推斷應是全台規模最大的明末清初古墓群,正進行相關的緊急搶救措施

  不過,台南市政府有意以移地保存的方式處理,以便繼續開發重劃區,替市庫挹注財源。不少民間文史工作者卻認為,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定,應現地保存。市府與民間文史人士的看法分歧。

   水交社是台南市最大的眷村之一,這片面積廣達五四○○平方公尺的古墓群,位於原水交社興中街一一六巷底。今年元月中旬當地挖到骨頭及陶壼時,警方一度以為發生凶殺案,最後才認定是古墓群。

 
  市府文化觀光處指出,出土古墓群的墓槨朝向大體一致,墓葬結構施作模式幾乎也都是三合土澆漿外槨墓,屬明、清時期典型的墓葬構築技法。墓內還有陪葬的陶碗、陶壼、明萬曆與永曆通寶 (臺灣制錢)、吳三桂制錢等物品出土。

  隨著重劃區管線工程愈挖愈深,出土的古墓也愈來愈多。今年三月初,市府委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組研究員李光悌、台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盧泰康率領考古團隊進駐搶救。

 其中,一只出土陶壺的底部,不僅有「溪光山色共」字樣,落款署名「逸公」,是清康熙、乾隆間的製壺名家。
  現場出土的數塊墓碑,年代早至明代永曆初年,晚至清代康熙初期。同時,墓主多數為福建漳州海澄縣人。另外,從墓槨的考究程度來看,顯示墓主們家境均頗為富有,很可能是來台經商有成的生意人。

 
  古墓群出土後,四名台南市遺址古物審議委員會小組委員前往探勘後,初步決議採移地保存方式處理。市府文化觀光處長許耿修也為此前往文建會爭取一百多萬元經費,補助考古團隊以玻璃纖維移動古墓墓槨。

不過,文史工作者卻指出,古墓群的年代跨越明未清初,這是台灣地區首次出土年代最早、範圍最大的漢人古墓群。加上,古墓群的墓葬形式只在台灣及金門、廈門等地區看得到,但大陸部分多數都已毀掉,因此水交社的古墓群更為可貴,應該現地保存。

[中國時報/文化新聞/A8] [2009/03/31]

 

台南出土明清古墓群 年代最遠規模最大

 洪榮志/台南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ncpa 的頭像
    tncpa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tnc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