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水交社重劃區挖掘出全台最大明清時期的墓葬群,由於重劃工程進行中,市府打算把挖出的文化移到他處保存,引起在地文史工作者的質疑。

台南市水交社重劃工程,1月挖掘到古墓,當時以為是零星的墳堆,市府文化觀光處委託考古團隊做大規模的挖掘,才發現是大墓區;負責挖掘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匡悌昨天表示,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應該是全台出土最大規模的明清時期墓葬群,具有研究價值。

文化觀光處處長許耿修昨天到現場會勘表示,市府與挖掘團隊研究後,建議採移地保存的方式,也就是將出土的文物移到他處保存,而非原址保存;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人員也在上周南下會勘,認為有保存價值,同意撥100萬元做為遷移文物之用。現場已有棺槨以塑膠材料包裹,移出原墓區。

台南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對文化觀光處的做法不以為然,認為既然是全台最大的明清墓群,在尚未研究清楚前仍應保持原樣,冒然移地保存破壞了原貌,不符考古原則。

負責挖掘的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盧泰康表示,挖掘的範圍大約有1000,目前挖出60多個棺槨及許多墓碑,還有陶器、髮冠、簪環等,較特別的是罕見的清初吳三桂世藩錢;從文物來看應是明清時的墓群,早在日據時代大南門外就是墓區,現址被稱為「桶盤淺」。

    李匡悌認為,當地並非文化內涵豐厚的遺址,移址保存可同時兼顧文物保存與地方開發,是目前較可行的方法。國內過去沒有挖出這麼大規模的明清墓群,從出土的文物中,不僅可以補足現代對當時墓葬文化的了解,也可更清楚當時生活情況。 2009/03/31 聯合報】@ http://udn.com/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nc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